——探寻 “双一流”中的川农定位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正式进入人们视野。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开始全面启动。
一时之间,“双一流”俨然成为一个热词。
“双一流”会是过去“985”、“211”工程的一个“翻版”吗?它对学校未来发展究竟意味着怎样的机遇?我们在“双一流”建设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双一流”折射的全新理念
在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看来,“双一流”与之前的“985”、“211”相比,呈现出两个显著的不同:第一,弱化出身身份限制,能更客观公正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比如“985”往往比较重视“出身”,偏爱部属高校,省属院校很难跻身其中。当然,一方面,通过“985”“211”国家集中资源推动高校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成就了今日的辉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其不均衡的现实,尤其有实力却无“实名”的高校,面临发展瓶颈。所以,应运而生的“双一流”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能更科学全面考量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施办法》中勾勒的前景让人向往,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由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来评判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相对更科学。
第二,“双一流”打破了“985”“211”的终身制,推行的是“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所以即使入选,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双一流’不是再走一遍‘985’‘211’的老路,所以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这句话也折射出“双一流”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往世界一流迈进,它既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
各地摩拳擦掌闻风而动
“双一流”一出现,就持续升温,网络上各种解读、各种排名、各种流言也一度喧嚣尘上。
按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解读,国家“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双一流”建设的遴选工作基本上是第三方在做,不是到学校做评估,搞包装。会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进行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在3月12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陈宝生透露,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专家评估阶段,教育部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将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2017年上半年完成,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虽然国家还没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名单,但是按照《实施办法》中提出的“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不少省份迅速行动,纷纷出台了各自未来5至1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四川省也在其中。
《四川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规划了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路线图:“分层分类推进高水平高校建设”,按照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一流、行业一流不同的定位,拟重点建设15所左右一流大学,300个“四川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目前,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申报工作已于3月中旬结束,我校有两个学科申报,分别是畜牧学、作物学。
“双一流”中的川农定位
“目前国家对专家评选‘双一流’的标准还没有公布,不过,从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两个维度能够大致分析出它的侧重点。”周永红分析,世界一流应该是要看一流成果、一流论文、一流队伍、ESI排名、世界大学排名等等因素,中国特色则应考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成效。
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指向的是中国大学引领世界前沿的决心。
“我们清醒地自知,川农大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也坚定地自信,川农大绝对是一所具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在四川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作为曾经的四川大学农学院,我们理所当然也应该同步把四川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在110周年校庆大会上,校长郑有良的这番话是学校对自身定位的一个诠释。随后,他又多次明确指出:我校没有一个学科的整体水平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到学科中的某些研究方向,或者某些研究方向的某几点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可以说,学校顶层设计对“双一流”中的川农定位是深刻而清醒的。
尽管经过110年辛勤耕耘,学校取得了众多可圈可点、足以自傲的成绩,“拥有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广泛认可的社会影响力、拥有堪称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效和蕴含生机盎然的内在凝聚力”,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学校也深深看到了差距。
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一级博士学科从3个增加到10个,名列全省高校第四位,仅次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数据折射变化,近几年,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差距。以目前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在采用的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为例,我校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而在全省高校中,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的四川大学有14个、电子科大有6个、西南交大有3个;在全国同类高校中,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的中国农大有9个、南京农业大学有7个、华中农大有6个、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6个……“实际上,ESI的学科分类和国内不一样,只有22个学科,我国学科有100多个,所以,我校进入全球前1%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其实是学校农学院、动科院、动医学院、林学院等多个学院多个研究所多个学科的集合体,而且ESI更多看重的是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指标,和国家‘双一流’要求还有诸多不同。”周永红介绍。
所以,在“双一流”的征程中,我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锻造“双一流”之“刃”
在国家《总体方案》推出后,2016年,我校就开始部署规划,从实际出发,初步拟定了分类分层次的学科建设“施工图”,强力推进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瞄准世界一流发力。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前六的,冲国内一流。
——省重点学科冲区域一流。
——新兴学科、应用性强的学科,冲行业一流。
——人文社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等,推进智库建设。
十个博士一级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当仁不让,率先投入“双一流”建设洪流。他们对照相关要求和目标形成了《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进行了自我规划。
为让规划更科学,学校特意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对一流学科规划进行评估,倾听他们的意见,完善方案,集合众人智慧锻造“双一流”之“刃”。在3月11日的作物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论证会上,就有五位院士、近十位教授组成强大专家阵容为之把脉。
“学校花大力气邀请这些顶尖专家来论证,就是想站在全国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来审视学校学科发展的短板,找到学科发展的重点,理清学科发展的思路,切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副校长陈代文说。“学校谋划准备早,也为我们在四川省‘双一流’建设首批申报工作中快速反应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