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锻造“双一流”之“刃”(下)

点击数:2017-04-13 08:31:15 来源: 宣传统战部


——探寻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危”与“机”


    
  阳春三月,大地新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逐渐升温的天气一样,校园里关于“双一流”的消息也日渐多了起来。
  
  畜牧、草学、作物学、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兽医学学科“双一流”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相继举行,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座谈会,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则与日本综合实力最强的公立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国际环境工学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优化“双一流”建设载体……
  
  “双一流”带来的机遇让大家兴奋,其带来的压力也扑面而来。

  短板凸显,“双一流”征程挑战多多
  

  作为我国畜牧学领域领先的学科之一,我校畜牧学实力不容小觑。但将之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大背景来观照时,依然会感受到深深的差距。
  
  “与中国农大相比,他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软硬件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只有省部级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缺乏解决重大畜牧学理论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尤其重要的是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也有待改进。”动物营养所所长吴德分析。而以QS世界大学排名(动物科学)前三位的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加州大学DAVIS分校为参照,这种差距愈加明显。“从学术队伍来看,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DAVIS分校侧重学术型,学术队伍人数和团队数量并不多,但是学术影响力很大,他们在《CELL》、《Nature》、《Science》顶尖级杂志发表论文多,瓦赫宁根大学侧重技术见长,虽然在《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不多,但它的文章在主流杂志上的比重占全世界的73.8%,影响力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术队伍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普遍较弱。”
  
  畜牧学的状况也真切透露出学校在整体学科建设中的短板。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将之总结为几个“不足”:队伍不足——学校拥有的拔尖人才不够,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有,但是数量不多;没有国家级团队,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队伍国际影响力偏弱平台不足。学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平台不足,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也存在不足,还没有发挥最佳效应。基地不足——比如作物学缺乏温室智能化基地,动物学缺乏规模质量上档次的养殖场。定位不足——部分学科定位不明确,没有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根据地方经济需求认真思考学科定位。
  
  “‘双一流’建设,我们面临的多重压力。”副校长陈代文坦言,由于区域差距明显,四川省对“双一流”支持的力度与发达省份相比偏弱,而全国兄弟院校都在全速发力。“可以说,‘双一流’是一个发展拐点,如果我们不加油跑、不奋力冲刺,就会落后,就会被远远抛开!”

  首要的问题是精神
  

  “资源有限、平台有限短时间内可能解决不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核心,那就是人的精神状态!”陈代文认为,学校要创建“双一流”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职员工的精神状态问题,“要发扬川农大精神,牢记团结拼搏,要让为‘双一流’建设而奋斗成为一种共识。”
  
  回顾学校走过的110年历程,我们会发现,今天我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斐然成就处处闪耀着川农大精神的光芒。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踏实前行成为师生员工的内在底色,也是学校一路走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出奇制胜的法宝。在“双一流”建设中,面对多个短板、面对重重压力,这种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在开学初的中层领导干部会上,党委书记邓良基特意做了题为“争当‘双一流’建设引领先锋”的专题报告,对全体中层干部提出了殷切期望。此前,他已经以“争当‘双一流’建设的干事先锋”为题,为科级领导干部做了培训。
  
  “一些领导干部和教师对学科建设认识不到位,危机感不强,参与度不高。”在20167月的两代会上,校长郑有良曾毫不客气的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学校正致力构建领导干部引领、以上率下、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全校上下要以‘双一流’为中心谋划各项工作,全体动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陈代文笑称,自己有个愿望——“学校人人参与双一流建设,连清洁工人、食堂师傅等都能对我们的一流学科如数家珍。”

  顶层设计思路明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330日,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在受邀对《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6-2020)》进行论证时,感叹我校“双一流”建设行动快,他表示,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会讨论了几次“双一流”,但还没有形成相关学科建设文字草稿。
  
  起步早,思路清,使得学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上快人一步。早在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之前,我校从顶层设计上对学科建设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盘大棋从多年前就开始谋篇布局:
  
  ——成都校区的建设投入使用,不仅打造了学校开放办学的新平台,也在师资队伍引进、社会影响力辐射上创造了新增长点。
  
  ——诚聘海内外人才的“求贤令”,每年近千万的引进人才计划,五年来吸引了近500名博士加盟学校,为壮大师资队伍,培育学科发展后劲储备了智力支撑。
  
  ——从最初的每年1400多万,增长到如今每年投入4000多万,“双支计划”大手笔的投入,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实的动力支撑。
  
  ——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反复修订完善,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导师职责,为培育一流人才划明了道路。
  
  ——从2009年来以来,学校在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档升级,新购仪器设备总值4.8亿元,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校将2017年明确定位为学科专业建设年,吹响了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冲锋号。
  
  ……
  
  “应该说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有好的顶层设计,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也有较高的起点,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陈代文说。

  找准发力点
  

  “川农的作物学历史悠久,实力强,不过仔细看科研上大的成果几乎都是老一辈做出来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不够,学术带头人大部分是本校毕业,学缘结构不太合理。”
  
  “一流学科的定位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四川省的实际问题、针对国家的需要来设计研究方向,而不是有什么人就做什么工作、原来做什么还继续做什么。”
  
  “一个学科点分属两个学院,在资源配置上可能有优势,但是怎样解决统筹推进的问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风景园林学的平台、科研挺多,不过都是省部级的,要建设一流学科,平台还需要提高。”……
  
  从三月份以来,学校邀请国内顶级专家逐一对十个一级博士学科点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把关。一场接一场的专家论证会似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帮助各学科理清发展思路,凝练研究方向。
  
  这正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切实举措。
  
  陈代文透露,学校下一步还将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推出有力举措,将“双一流”建设引向深入。“既要有一流的学科、师资、设施和深厚文化,又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要有坚实的党建基础和政治保障。”这是邓良基为未来学校发展描摹的蓝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然而当前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疑问并不少:应该如何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让学科发展迎来更有利的环境?新兴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如何更好的实现统筹协同推进?分层次建设如何才能避免平均主义,避免“削峰填谷”?引进人才的研究点如何更好的与本学科未来发展相对接?“双一流”建设中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
  
  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儿并不会有既定的答案,他们,都将交付实践来做出回答。这,不仅考量着领导层的眼光和格局,更考验着每一个川农人的智慧和决心。

【作者: 张俊贤                       审稿人:(Top) 返回页面顶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