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有个好胃很关键。毕竟,吃不好,其他的也好不了。 
	  但「十胃九病」,胃胀、胃痛、反酸、打嗝……很多人都体验过。 
	  说起这个,丁当扶了扶眼镜,不得不自夸一下:从来没有胃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丁当听话啊,听消化科医生的话啊,那些「伤胃」的习惯,丁当一个也不碰。 
	  你也想听话,你也想照做?没问题,这就请丁当的好朋友,消化科的魏玮医生给大家讲讲。 
	● ● ● 
	坏习惯一:偏好「重口味」 
	 
 
	  剩饭菜、烤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火腿、烤肠、各种咸菜)吃起来并不会让胃马上有难受的感觉,但是却有着最坏的影响——致癌风险。 
	
		  这类高盐食物不仅会加重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胃黏膜的保护层也会造成损伤。 
	
	
		  偶然的损伤可以快速修复,但如果一直是高盐饮食,这种损伤就是持续性的,在此基础上,胃黏膜就踏上了「萎缩-肠化-癌变」之路。 
	
	  其中,高盐食物的代表——咸菜和烧烤,除了含盐量高以外,还可以在体内产生大量亚硝基化合物,这同样会增加胃癌的发病率。 
	  消化科医生建议: 
	  尽量少吃咸菜、烤制以及其他高盐加工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坚持吃新鲜蔬菜水果,多样化地吃,胃癌就没那么容易发生。
	● ● ● 
	坏习惯二:吃水果不讲究 
	 
 
	  刚刚提到新鲜水果可以减少胃癌发生,但为什么有些水果让胃很受伤呢? 
	
		  原来,柿子、山楂、枣这些水果内含丰富的鞣质(也叫「单宁」),鞣质在胃内与胃酸、果肉蛋白发生作用,形成胶冻样的物质。 
	
	
		  正常情况下,胶冻很快便被排空进入肠道,可如果胃消化食物不那么顺利,这种胶冻在胃内便会越积越多,继续汇集食物里的蛋白和纤维素,从而越变越大,越变越硬,最后胃石就形成了。 
	
	  胃石还可以引起胃溃疡甚至大出血,治疗起来很麻烦。 
	  消化科医生建议: 
	  胃排空比较慢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也不要逞强),一定记得,不要空腹吃大量的柿子、山楂和枣。 
	● ● ● 
	坏习惯三:爱喝高度数的酒 
	 
 
	  有些研究认为少量地饮用低度酒对胃癌有保护作用,这可把爱酒的人高兴坏了。 
	  但是(重要的都是但是),只要稍微喝多一点酒,比如 20° 以上,每小时喝超过 100 mL(小半杯),就会损伤胃黏膜了,同时有可能还会导致急性腹痛和胃出血。 
	  消化科医生建议: 
	  小酌怡情,贪杯伤胃,所以最好是不喝。 
	  如果一定要喝,尽量选择低度酒,并且不要过量,避免急性「伤胃」。 
	● ● ● 
	坏习惯四:常吃刺激胃的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都对胃有刺激性。 
	  很多中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时都需要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如果忽视了对胃的保护,一样会造成胃黏膜损伤以及随后的疼痛、出血。 
	  消化科医生建议: 
	  如果因为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记得请医生衡量一下胃是否承受得住,必要时联合使用胃保护性药物。 
	● ● ● 
	坏习惯五:边吃边说 
	  人们常说「吃饭要细嚼慢咽」,这真是好的进食习惯吗? 
	  是的,相比大口吃饭,医生更推荐细嚼慢咽。倒不是说咀嚼过的食物可以减少胃的负担,而是为了减少气体吞咽。 
	
		  我们每一个吞咽动作,除了咽下食物,同时还有空气。 
	
	
		  咽下的空气越多,越容易有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大口吞咽或边吃边说,都会明显增加咽下的气体量。而吃得快还容易造成烫伤,这也是口腔癌和食管癌的隐患。 
	  消化科医生建议: 
	  六个字:认真吃,少说话。 
	● ● ● 
	坏习惯六:饮食不卫生 
	 
 
	  饮食卫生与否,看起来只是小事一桩,但「养胃」还是「伤胃」有时候就由这类小事决定。 
	  如果饮食不注意卫生,带有病原体的食物可能导致急性胃肠道炎症,甚至还可能带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考虑到食物或者饮用水的污染正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不喝生水、不吃生食这些基本要求也是让我们远离「伤胃」的好办法。 
	  消化科医生建议: 
	  怕胃不舒服的话,就多吃熟的,少吃或不吃生的。 
	● ● ● 
	坏习惯七:小痛都忍着 
	  很多人对胃部隐痛、腹胀等状况很不重视,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实在不行吃片止痛药救急。 
	  实际上,任何胃不舒服的感觉,都可能是身体在报警,一定要及时就诊,别把小病拖成大病。 
	  消化科医生建议: 
	  不舒服就来看我啊,别不好意思嘛!